生活中,兴趣爱好可以说是每个人的“标配”,有人喜欢运动,有人爱下厨,有人热衷收藏,还有人喜欢独自宅着追剧、玩手机。这些都很正常。但你有没有发现,身边有些朋友的“兴趣”似乎和别人不太一样?比如,突然对某些事物着迷得过了头,或者一反常态地丧失了以前喜欢的所有活动,甚至对原本热爱的事物完全提不起劲。这种情况,其实有时候并不是“想开点”“累了”“性格变了”,而可能是精神健康发出的信号灯,咱们可千万别忽视。
这里就要聊聊咱们大脑的“开关”了。人的情绪和兴趣爱好,其实都是大脑神经递质在“导演”——比如多巴胺、5-羟色胺这些物质。健康的时候,这些“信号分子”协作得好,人就会有动力、有热情,愿意尝试新鲜事物,也能享受喜欢的活动。但如果脑子里的“信号传递”出了问题,比如多巴胺水平下降,或者其他神经递质失衡,人就会变得什么都不想干,哪怕是以前喜欢的事也失去了吸引力。这种“兴趣丧失”,在医学上叫做“快感缺失”,是抑郁症、双相障碍、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的常见早期表现。
是兴趣突然变得“特别专一”甚至“走极端”。有的人会突然沉迷某种活动,比如不停地收集东西、反复整理房间、疯狂购物、痴迷某个宗教或者抽象理念,甚至变得偏执、难以自控。这类情况,有时候背后是强迫症、躁狂症、精神分裂等精神问题在作怪。不是说喜欢收拾房间就是强迫症,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控制不了,明知道没必要还一遍遍重复,甚至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,那就得警惕了。
其实,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,都是需要咱们用心去观察和呵护的。只不过身体出了问题,咳嗽发烧还知道是病,精神上的“预警”,大家往往容易忽略。比如,明明喜欢的事变得索然无味,或者以前不感兴趣的事突然变成“唯一的乐趣”,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生活、工作、人际关系,这时候,别再自己硬撑着扛。早点和医生聊聊,及时评估和干预,反而能让问题更容易解决。不要觉得这是“想不开”“矫情”,医学上有很多证据证明,精神疾病早期干预,效果真的比拖着好得多。
可能有人会问,那是不是兴趣变了,就一定是生病了?当然不是!人会变、爱好会变,这本来就正常。关键看你对兴趣的投入程度,是不是到了影响吃饭、睡觉、工作、学习、人际交往的地步。如果只是阶段性喜欢某个东西,过段时间又好了,那没什么可担心的。但如果你发现,自己的兴趣发生了剧烈改变,特别是丧失了所有乐趣、或者迷恋某事无法自拔,还伴随着睡眠、情绪、食欲的变化,甚至有些自我伤害的想法,这个时候,就要引起重视。
精神疾病和感冒、糖尿病一样都是身体的“零件”出了小故障,不是“不坚强”也不是“道德问题”。早发现早治疗,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负责。别怕被贴标签,别怕被误解,现代医学已经能很好地帮大家调节和修复大脑的“小失调”,让生活回归正常。所以,下次你发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在“兴趣”上出现了这些明显异常,不要光安慰一句“挺一挺就过去了”。有时候,走进医院,和医生聊一聊,才是最有效的自救。
我们要相信,每个人的内心都值得被关注和关爱。身体健康很重要,心理健康同样不能忽视。别让“兴趣”的变化,成为被忽略的呼救信号。
51配资-靠谱的股票杠杆交易平台-配资实盘网-普通人怎么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