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秋凉将至,告别40天酷暑,一场名为“秋乏秋燥”的挑战悄然来临。昼夜温差剧烈,如同舞台上急转的剧情,将人体从盛夏的酣畅淋漓推向早凉午热的尴尬境地。想要安然度过这秋天的试炼,务必谨记“四不四补”的养生秘诀。
“四补”:滋养身心,迎接秋日
补阴润燥,滋养肺腑: 秋季燥气当令,肺脏最易受损。应多食用银耳、百合、莲藕、蜂蜜等润肺食材,以滋阴润燥,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、咽痛、皮肤干痒等不适。同时,搭配酸味水果如葡萄、柚子,可收敛肺气,增强肺脏防御能力。辛辣燥热之物如葱姜蒜、羊肉等则应少食。
补益气血,强健体魄: 夏季酷暑容易消耗气血,秋季更需调补。清炖鸡胸肉或老鸭汤是不错的选择,既能补充优质蛋白质,又不会过分燥热。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杂粮粥,如燕麦粥、黑米粥,可保护血管,稳定血脂,增强身体抵抗力。
补水养肺,润泽全身: 秋季气候干燥,补水尤为重要。建议晨起和睡前各饮用半杯温水,以稀释血液,预防血栓形成。日常应少量多次饮水,每日总水量不低于1500毫升,保持体内水分充足。
展开剩余54%补充睡眠,恢复元气: 秋季养生,睡眠质量至关重要。应比夏季提早一小时入睡,争取在22:30之前进入梦乡。子时(23:00-1:00)是阳气收敛的关键时段,充足的睡眠才能恢复元气,增强免疫力,有效对抗秋乏。
“四不”:谨慎应对,预防秋疾
不过早减衣:“春捂秋冻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。 尤其中老年人,早晚温差大,应适当添衣,避免因温差刺激引发血管收缩,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切勿因贪凉而忽视保暖。
不过早起床运动: 清晨寒气较重,血管处于收缩状态,老年人尤其应避免过早剧烈运动。建议待阳光充足,气温回升后再进行户外锻炼,以防诱发心绞痛、脑卒中。最佳运动时间应在上午9点以后。
不开空调睡觉: 夜间气温下降明显,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睡眠易导致感冒、关节疼痛等问题。建议使用风扇或开窗通风,并盖好薄被,尤其注意腹部保暖,防止受寒。
不开窗睡觉不盖被: 出伏后,夜间气温依旧偏低,如果选择开窗睡眠,务必盖好薄被,重点保护肩颈和腹部,防止寒邪入侵,引发内脏不适。
防病小贴士:穴位按摩,事半功倍
每日晨起和睡前,按揉太溪穴(内踝后方凹陷处)5分钟,可缓解咽干、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。同时,每日揉压丰隆穴(小腿外侧中点)3分钟,有助于利湿化痰,缓解秋乏。
养生结语: 出伏是夏秋转换的“高危期”,也是调养身体的黄金期。顺应自然规律,调整饮食起居,才能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。 告别酷暑,拥抱健康,从“四不四补”开始!
"
发布于:四川省51配资-靠谱的股票杠杆交易平台-配资实盘网-普通人怎么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