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青匆碎阅 / 图文
在大埔县百侯镇喜庆风俗礼节和仪式也很多其规矩之严、仪式之繁,既保留中原古礼遗韵,又融入岭南山地特色,形成独特的“百侯规矩”。以下从逐渐模糊的记忆和长辈口述中记录点滴,供大家参考,并希冀起到抛砖引玉之效。
[龙狮拜年]
据传,百侯镇客家先民为驱邪纳吉、酬谢神明、感恩祖荫,创造性地将中原舞龙与闽粤狮艺结合,形成兼具农耕文明特质与宗族信仰内涵的独特表演形式。
每年除夕,于孩子们而言,最令人翘首以盼的,除了那崭新亮丽的衣衫鞋袜、琳琅满目的美食佳肴,以及寓意吉祥的压岁钱外,便数百侯体育场那场盛大的电影公映与精彩绝伦的龙狮鲤鱼表演了。
在客家人心目中,龙象征“风调雨顺”,狮代表“驱邪镇煞”,每年除夕午后,龙、狮、鲤鱼例行分别到政府和机团单位参拜,巡游路线必经农田、祠堂,祈祷来年五谷丰登、国泰民安。
舞狮队从正月初一至初五,每日六七点出发,按自定路线挨家挨户拜年,每家每户都开心接狮子,寓意“迎春接福”。记忆中,当时百侯有侯南、曹鲇、侯北三班狮队,而龙队只有一班。三班狮队的鼓点节律各具特色,有经验的长辈一听就知道是哪个狮队。狮队有队长一名,狮头狮尾各一名,鼓手一名,铜锣手2名。百侯的狮头与现在广佛的狮头不同,百侯的狮子额头特别凸出,眉眼用金漆精心勾画,眼睛宛如铜铃般炯炯有神,青色的双颊宽大如巴掌,双颊中央的大鼻子金光闪闪,四方形的嘴显露出一排整齐的白牙,因此被称为“青面狮”。
展开剩余90%正月初一的晨光,尚未穿透那层薄薄的雾气,狮鼓那“咚咚撑”的晨曲便已悄然响起,叩醒了那座历经百年的围屋。侯南狮队似乎在码头塘附近,离我家大院不是很远。 孩子们听到狮队锣鼓声越来越近时,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,连脸都没洗一溜烟地到大门口等候。
狮队领队扛着队旗,背着斜挎肩包,包里鼓鼓囊囊的装着狮帖。狮头人高举着狮头,学狮子觅食状东张西望。狮尾人则半披着狮衣,不时摇下狮尾。狮队来到大门口,锣鼓声从舒缓的行进鼓点“咚咚撑”转为密集的参拜声“咚-咚咚锵、咚-咚咚锵,咚锵锵锵锵”,狮头狮尾立即披上狮衣,前面狮头人扎着弓步,举着狮头朝大门颔首拜三拜,后面的人屈膝弓身,不停蹬两条腿并摇动狮尾,那模样宛如活生生的狮子。邻家叔伯点着鞭炮迎接狮队,狮队丝毫不惧快速冲过鞭炮的硝烟进入大院。舞狮队进入祠堂后,要对着堂内的祖先牌三叩九拜如同子孙般跪拜列祖列宗,相当尊崇。拜礼完毕,按规矩必须狮尾朝向门外,恭恭敬敬地弯膝由左边退出,不能立即掉头离开,表示对祖先的尊敬。厅堂参拜后,领队带着狮队按“先左后右、自上而下”的顺序,从左厢房(面向门口的左边)挨家挨户参拜,接着才是右厢房。每户人家会准备好利是放在灶头上,领队每收一个利是就会给回一张金水印制的狮帖,即使灶头上有多个利是也绝不会多拿。然后是狮子参拜灶王爷,祈求阖家安康、六畜兴旺、风调雨顺。狮帖无非就是印着娃娃舞狮子、放鞭炮的图案、新春祝福语以及狮队名称的红纸。那时候的利仅有五角钱或一元,最多不超过两元,但是给的人开心,狮队收的也高兴。
狮队把大院里所有人家拜完年才离开。孩子们常常意犹未尽,追着狮队走出几条街,为的是捡未燃烧的鞭炮玩。那份纯真的喜悦与对传统的热爱,至今仍让人难以忘怀。
除了舞狮,看舞龙队拜年也是当时孩童们一大乐趣。蜿蜒盘旋的彩龙,和舞狮一样经过门口拜门神、进入祠堂拜祖宗后,才参拜各家灶神。我印象中舞龙队到我们家大院参拜过两三次,或许是场地局限,或许是收入不足以支撑龙队开支,渐渐的舞龙成为节庆、作福、祭祖的特邀节目了。
在百侯镇,舞龙舞狮不仅是年节狂欢,更是一部用身体书写的“乡土法典”。每一记鼓点、每一个叩拜,都在重复着客家人对天地的敬畏、对宗族的忠诚、对生命的炽热。
[拜灶君]
传说,灶王爷在年二十五这天要上天述职,禀报人间一年情况。因此,供奉灶王爷的人家会特别举行仪式来祭拜灶王爷,请他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,祈求来年家庭平安、五谷丰登。
在祭拜前,首先要将厨房打扫干净,包括清洗厨具、擦拭台面等,以表示对灶王爷的尊敬。然后摆上各种供品,供品通常包括以下几种:水果:如苹果(寓意平安)、香蕉(寓意智慧)、柑橘或柚子(寓意大吉大利)等,糖果:如酥糖、麻糖、糖瓜、利是糖、花生、饼干、地瓜干等(选三五品种就行),以及年糕、茶酒、蜡烛与金簪花各一对、香五支、灶王爷画像一张、纸钱或金银元宝若干(用于燃烧,象征给灶王爷的财物,以示敬意和祈福)。
长辈点燃香烛,插在香炉中,双手合十,向灶王爷鞠躬三次,嘴里念念有词,细听主要是当下日期、表达对灶王爷过去一年的感激,然后请灶王爷上天说好话。期间要添茶酒三次。待香烛将燃尽时焚烧纸钱或金银元宝以及旧的灶王爷画像、旧簪花等,表示送灶王爷上天去了。
[庆春节]
老黄历翻到农历十二月廿五那页,"入年界"三个朱红大字便压在了灶王爷的神龛旁。这声带着古音的"入年架",像一根无形的红绳,"唰"地一下将日子捆成了年节的模样——从此刻起,大人的扫帚要扫去旧年的尘,孩子的笑声要漾开新岁的喜,连风里都飘着甜粄蒸腾的米香。
最先忙起来的是女人们。她们扎着头巾,手里攥着两米长的竹篙,那竹篙头绑着的扫把比寻常大了两圈,专扫屋梁上的蛛网、瓦缝里的积尘。从画栋大厅到堆稻草的偏房,从雕花拔步床的帐钩到鸡笼猪圈的篱笆,连门后那口藏着的尿桶都要刷干净。天晴的日子最是热闹,晒谷场边的老树下支起了竹篙,女人们踩着木梯,把压箱底的枕席被单扯下来,浆洗的木盆里浮着半桶木薯粉调的浆糊,刷子在布面上刷出"沙沙"的响,倒像是给旧年织了层新的温柔。最让孩子们无奈的,是从阁楼搬下来的,承担整个春节储存美食和接待客人重任的畲笼粄箅和盘碗碟筷——洗刷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。这个时节,侯南村中心水圳边到处都是洗家具的孩子们。这天起,孩子们还被严肃告诫不可以讲脏话、不吉利话。
到了腊月廿九,灶膛的火便烧得更旺了。每家的大灶头都架着大铁锅,蒸汽裹着甜香、粟香、萝卜香漫出来,把整面墙都熏得润润的。阿婆坐在矮凳上揉甜粄,糯米团在她掌心转着圈,包进的花生糖馅儿"噗"地冒出来;婶子们在石臼里舂打粟粄,木槌一起一落,"咚咚"声震撼了厅墙上的燕巢;最热闹的要数蒸发粄——蒸笼里铺好小瓷杯,米浆倒进去时拉出银线,掀开盖子时,金黄的粄子像朵花似的绽开。孩子们蹲在灶前添柴火,鼻尖沾着黑灰,眼睛却直勾勾盯着蒸笼,嘴里念叨着"年三十晚上没有闲粄箅"——可不是么?从天光到星子,蒸笼就没歇过气,连猫都蹲在灶边,等着偷块刚出锅的热粄(百侯传统的春节粄食包括甜粄、粟粄、发粄、萝卜糕、忆子粄、丁子粄、算盘子等)。
大年三十日上午,家家户户肩挑手提三牲(鸡、猪肉、鱼)、香烛、酒粄等到祠堂敬众神和祭祖,小孩子们都要过来拜祖宗,祈请祖宗保佑“读书识识、平平安安。”中午的团年饭摆了满满一桌,孩子们大快朵颐期待已久的美食。下午贴春联最有讲究,父亲踩着梯子,母亲扶着梯子,孩子则举着浆糊碗指挥父亲“高一点!往左!再往左!”。大人小孩都早早洗了年澡,换上新衣服串门了。按习俗,年三十家中长辈便给小孩发“压岁钱”,并要把所有垃圾打扫并清理干净,明天要吃的鸡鸭全部剁好,肉菜切好——初一动了扫帚,会把财运扫出门;动了刀,会把福气切碎了。
大年初一零时起,是“开门”接财神,迎龙狮拜年。所有餐食都头一天备好,用大锅蒸热就吃。当天产生的炮仗屑、纸皮果壳都不能用扫把打扫。
初二人们大清早便起床扫除垃圾,然后忙于上街买走亲访友的礼物,因为新媳妇们要携婿牵娃回娘家“年审”。回娘家要带“等路”一般要有“肉料”、鸡、水果,然后像歌里唱的“左手一只鸡、右手一只鸭”出发,充满着生活乐趣和人情味。
初三为“穷鬼日”。初三这一天,一般不去拜访亲友,也没有亲友上门,是春节期间最清闲的一天。
初四也是回娘家的日子。因初二接待回娘家的“大娘姐、小娘姑”而未回娘家的家婆们在这天回娘家。
初五“出年界”,人们开始忙着干农活了,外出的人也启程出门打工了。百侯有句俗话说“初五初六有酒没肉”和“有食冇食料到天穿二十”。
[婚嫁礼节]
客家人的婚嫁习俗也很有特色。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九十年代,粤东大埔县百侯镇的婚嫁习俗,既延续着客家传统礼制的厚重,又承载着宗族期盼与时代印记。
一、“看妹子”和“查家门”
以前,客家人的姻缘大多始于媒妁之言。因此,那个时候媒婆是一项职业。“男大当婚女大当嫁”是客家人比较牢固的观念。适婚青年男女不像现在自由恋爱直接沟通,当男方长大成人,父母便托人做媒,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。身着靛蓝布衫的媒婆穿梭于村巷,将适龄青年的信息在茶余饭后传递。经过媒婆一张嘴,撮合了青年男女的初步意向,然后会在元宵灯会、集市、中秋灯会进行相亲。这时候的相亲有时是单方面的,有时是双方的意向。男女双方有时也借农忙时节的劳作之机相互打量——姑娘弯腰插秧的利落身手,后生扶犁耕田的稳健步伐,都是无声的简历。
“看妹子”和“查家门”是那个时代青年男女挑破窗户纸的必经环节。“看妹子”通常是男方亲友团评审女孩子,规矩是要带一副三牲和水果共五样礼品给女方。男方关注女方是否有“教慕”(家教)和勤快。而且,男方到女方家“看妹子”不管是否看中,都要给“面花钱”。“查家门”是女方家族的重要议程,男方必须设宴款待。三姑六婆组成的女方亲友考察团到男方家查看房屋、经济条件,女方家庭则更看重男方“人老实”和了解家境真实性。
∟ 图片由AI生成
二、迎娶与哭嫁
经过“查家门”“看妹子”,无论是由亲戚朋友介绍或媒人说合,经女方父母同意后,男方要托媒人向女家提亲。女方父母开始提出条件,如聘金、聘礼几何,相应的酒席操办几场等等。然后男方会按女方的要求托媒人送去“人种钱”,并交换“生辰八字”。“人种钱”是象征性收取(寓意传好后代)。生辰八字用来计算“黄道吉日”。在结婚前,男方要将聘金送给女方。传统的客家婚礼习俗对聘金的尾数要求是以“九”结尾,图其谐音“久”的吉利,意为两人从此天长地久。除此之外,男方还要准备新床和梳妆台、衣柜各一件,经济条件允许的还会准备收音机和自行车等。
三、礼成:三朝回门
男方在接亲时要准备猪头、鸡公、鱼及香烛、喜炮,然后到女方家中接亲。接亲队伍的交通工具,刻着鲜明的时代年轮。八十年代初,新郎推着凤凰牌自行车来接新娘,车把上系着的红绸带在乡道上格外醒目,嫁妆主要“被服枕帐”或者是白铁水桶、浴盆等,外带一只小母鸡。至九十年代,“突突”作响的拖拉机开始载着嫁妆驶过田埂,缝纫机、水桶、热水瓶和绣花枕巾在车斗里摇晃,引来孩童追逐嬉笑。
按客家传统,待嫁女儿自迎亲前夜起要哭嫁。男方迎亲队伍抵达女方家中时,喧闹声往往引发母女俩的泪水,这是第一次哭嫁。次日清晨,新娘在姑嫂的帮助下梳妆,称之为“开容”,随后进入第二次哭嫁的阶段。待早宴过后,新娘披上红巾等待登车(轿)(在家乡的十多年似乎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谁用花轿娶亲),这标志着第三次哭嫁的到来。女方在迎亲前一天晚上开始哭嫁,直至上花车时达到高潮。 哭嫁过程中,母女对哭,也有姑姐兄嫂陪哭,表达离别之情。我目睹了我家小姑的“哭嫁”,我那时少不更事不知何意。
回到男方家,男方已安排一位德高望重、多子多孙的阿婆在大门口迎接,寓为接新添福。大门、厅堂、新房、家具等都是喜联和囍字剪纸,到处洋溢着喜庆和欢乐。阿婆一手撑新红伞(传说可以驱邪),一手扶新娘下车,并牵新娘的手进屋。按百侯习俗,阿婆牵着新娘要边走边说吉利话,还要提醒新娘不能踩在门槛上,须跨过去。据说,新娘进门时踩到门槛会出现男方不利的事。听说新娘进了门,还有一个跨火盆仪式,我倒是没有见过,不知是简化了还是我错过了。
新娘到了后,一对新人要向爸爸妈妈(家公家婆)敬茶,并且新娘子要改口叫爸妈,而爸妈则要给新娘子利是,叫“改口费”。然后新郎新娘才进行拜堂仪式。这个环节与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差异不大,暂且不表。
接亲的陪伴送嫁的宾客稍作歇息,唠唠家常。男方亲友早已忙碌起来,借桌椅碗筷的,剁肉炒菜的,择菜洗菜的,各有各忙。婚宴的炊烟在祠堂前后各条烟窗升起。掌勺的是队生产队或族中擅烹的叔伯,蒸粄的则是左邻右舍的阿婆叔姆。那时对婚宴座次还非常严格:婚宴坐首席首位的必须“老外家”,即家婆的娘家长辈(新郎的外公、舅舅等),新娘娘家长辈坐次席。开席时必先上白斩鸡,"鸡聚"寓意团圆;然后是各种“炒锡”,即猪脷炒芹菜、肉丸炒葱、蒜苗炒猪肝腰花(肝胆相照)、兰豆木耳炒肉片、姜葱牛百叶(牛肉)、花肉焖腐竹、糯米糍粑(甜蜜)、发粄、丁子粄以及炒粉炒面等,末道红烧鲫鱼上桌,便是"鱼散"的离席信号。
首席首位的老外家不动筷子,大家都是不敢动的。只有老外家起筷子了,其他各席才敢开吃。若礼节不对,轻则毁了一桩好事,重则引发家族斗争。新人的敬酒路线严格遵循长幼之序,最先接过酒杯的,必定是老外家的长辈,然后是新外家。
夜幕降临后的洞房,是乡俗智慧的展演场。家公家婆邀请儿女双全的福气阿嫂将红枣、花生撒满婚床,然后还要邀请三两邻家男童去蹦喜床,希冀来年抱上乖孙。我印象中依稀记得参加过一次蹦床。以前闹洞房无非是逗新人吃糖、吃香蕉、吃苹果等,然后大家唠嗑家常而已。
按老规矩,新娘子入门后第三天要回娘家,叫做“三朝回门”。三朝回门那日,新女婿肩挑礼担的身影成为村口一景。竹编畲篮礼格里,金猪头油光发亮,两坛老酒红纸封口。新娘换上的粉红的确良衬衫,是婆家特意为回门置办的新装。在岳家厅堂,新郎改口唤出的那声“爸爸妈妈”,往往让老丈人丈母娘湿润了眼眶。返程时夕阳西斜,新人需在日落前回到婆家,这是祖辈传下的规矩。
这些浸润着泥土气息的婚俗,随着物质丰富、交通方便、迁徙自由、地域文化融合而逐渐变迁及简化。唯有祠堂门楣上褪色的双喜剪纸,还在诉说着那个物质匮乏却仪式庄重的年代。如今回溯这段婚俗变迁,恰似翻开一本泛黄的乡土志,字里行间尽是客家人对生命礼赞的永恒注脚。
[添丁红榜]
百侯是历史文化名镇,拥有几百座官厅式古民居。古民居大厅墙上无一例外贴着许多名字的红榜。这是“新丁名字红榜”,是客家传统文化中用于公示家族中新出生男丁姓名的榜单,通常以红纸书写并张贴于宗祠或家族公共场所正厅墙上,具有宣告家族添丁、传承血脉的文化意义。
“新丁”出生满一个月后,由家中长辈选择吉日良辰,请人在红纸上用毛笔写红榜。红榜上方横向写命格,一般是写新丁出世时最高长辈称呼。如:“曾祖母命”“祖父母命”。红榜右边竖向依次从最高长辈到父母名字、新丁在家族的排序。如:XX第二曾孙,XX长孙,XX长男,跟着“乳名”两个字。然后中间是大号名字,如果是单字就连名带姓。如果除了乳名还有字号,字号则在乳名左边列示。红榜左下方竖向写新丁出世年月(也有说写立榜年月)。若为女婴,则不张贴丁榜。
侯南村的新丁红榜大多在入年界后,通常由爷爷拿着红榜和浆糊到各个宗祠张贴。一说是客家人重视家族延续,通过红榜向宗族宣告喜讯。另一说是向族人宣告新丁有份传承祖宗留下的这座祠堂(在现代产权制度下,这个传统已被打破)。新丁红榜常与“做满月”等民俗活动结合,寓意对新生儿的祝福。
新丁红榜不仅是对新生命的庆祝,也是对家族传承的血脉延续,更是族谱更新、游子溯源的重要依据。 而且,这些红榜越多,象征着家族的繁荣和兴旺,红榜的数量似乎成为了一种荣耀。
以上习俗体现了百侯客家在传统与现代间的过渡,既有宗族礼制的严谨,又随社会发展趋于务实。
发布于:广东省51配资-靠谱的股票杠杆交易平台-配资实盘网-普通人怎么加杠杆买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